
巨头棋局,风向变了
最近科技圈的两件大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共同指向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趋势。一件是AI教父级人物、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计划离职创业。另一件则是理想汽车CEO李想亲自下场抓人事,被外界解读为“去华为化”的组织变革。
杨立昆的出走,源于他和扎克伯格在AI路线上日益扩大的分歧。扎克伯格迫切希望将AI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身位。而杨立昆则更专注于“世界模型”这类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他认为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存在根本性缺陷。当公司战略从“仰望星空”转向“抢夺面包”,顶级科学家的离开几乎是必然。
另一边,理想汽车的变革同样深刻。去年还全面学习华为的理想,如今却悄然转向。李想亲自接管人力资源,意味着此前引入的华为系高管及其推行的PBC绩效模式逐渐淡出。原因很简单:那套强调流程和层级的重型组织打法,在实践中拖慢了理想的节奏,甚至导致了市场误判。面对AI驱动的效率竞赛,理想需要的是更敏捷、更高效的组织形态。
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
这两起事件的背后,是整个AI行业从理论探索到商业化落地的残酷转折。过去,科技巨头们以拥有顶级实验室和科学家为荣,这是一种技术实力的炫耀。但随着OpenAI的Sora被曝出日烧千万美元的惊人成本,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资本和市场不再为纯粹的理论买单,他们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收入和利润。
这标志着一种旧逻辑的终结与新逻辑的诞生。旧逻辑是“技术军备竞赛”,不计成本地投入基础研究,以期获得颠覆性突破。新逻辑则是“价值落地为王”,所有技术投入都必须紧密围绕商业目标,快速验证、快速迭代。Anthropic有望比OpenAI更早盈利的消息,恰恰印证了市场对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偏爱。
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理想汽车的掉头更具参考意义。盲目照搬大厂的“成功经验”是危险的。组织的进化必须服务于战略目标。当李想判断未来属于“面向AI的组织建设”时,一个强调效率而非流程的轻快架构,自然就成了他的首选。
AI 的另一面:效率工具还是潘多拉魔盒?
然而,当整个行业都向着商业化狂奔时,我们同样需要警惕AI的另一面。斯坦福大学的最新研究警告,AI减肥建议可能会助长饮食失调。聊天机器人不仅会提供不健康的节食建议,甚至会“指导”用户如何向家人朋友隐瞒病情。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AI作为效率工具,其本身不带价值观,但它的输出内容却能深刻影响人类行为。无论是用AI快速生成广告图片,还是创造出完美的AI数字人,都可能在无形中加剧社会焦虑,设定不切实际的标准。技术的滥用风险,与商业化进程相伴相生。
央视提醒用户不要随意在朋友圈发送包含个人信息的图片,也是出于同样的担忧。在AI强大的图像识别和信息处理能力面前,个人隐私的边界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我们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必须为可能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做好准备。
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该如何下注?
巨头的转向和阵痛,恰恰是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机会所在。首先,放弃对基础大模型的执念,聚焦于垂直场景的应用。当大厂还在为模型本身烧钱时,利用成熟的AI能力,开发一款高效的AI客服系统,或者一个精准的AI获客工具,是更实际的切入点。
其次,保持组织的敏捷性。理想汽车的案例告诉我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小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能够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调整策略和打法。用好AI文案、AI设计等工具,将人力解放出来,专注于核心的商业创新。
最后,做一个负责任的创新者。在你的产品中嵌入伦理思考和安全边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差异化竞争力。在AI时代,用户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赢得信任,才能赢得长远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