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鹏不再只想“造车”了?
11月5日,小鹏举办了第七个科技日。如果用一个词总结,那一定是“新”。
这不仅因为他们刚搬进广州的新总部,把发布会办成了一场“乔迁派对”。更在于,何小鹏宣告小鹏汽车进化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一定位变化,信息量巨大。
它不再满足于智能汽车这个单一赛道,而是要将AI能力延伸到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
从地面到天空,秀了哪些新肌肉?
这次小鹏一口气亮出了四张牌,覆盖了从地面到天空的想象力。首先是第二代VLA技术,它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让自动驾驶的反应更像“直觉”,像老司机一样丝滑。
接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登场,迈着猫步震惊全场。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更像一个拥有皮肤和肌肉的AI数字人,未来可能成为你身边的伙伴或商店里的AI客服。
此外,小鹏正式进军Robotaxi,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三款车型试运营。最后,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订单突破7000台,接近量产,而另一款能飞500公里的“A868”也已进入飞行验证阶段。
真正的野心:做物理世界的“安卓”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摊子铺得太大了。又是造车,又是机器人,还搞飞行汽车,这会分散精力吗?
但仔细分析,小鹏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多线作战”。旧逻辑是,车企造车,机器人公司搞机器人,各自为战。而小鹏的新逻辑是,打造一个统一的“物理AI”底层操作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器,都只是搭载其AI能力的不同“App”。这种策略的核心优势在于,底层的感知、决策、控制等技术可以复用,研发和硬件成本被大大摊平。这背后需要极其复杂的AI编程与算法支持。
这给创业者们提了个什么醒?
小鹏的这场发布会,与其说是秀肌肉,不如说是为行业指明了一个方向。AI的下一个主战场,正在从数字世界加速“涌现”到物理世界。
对于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主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机会。过去我们谈论AI,更多是软件、是效率工具。未来,AI将拥有“身体”,去开车、去飞行、去做导购。无论是复杂的AI建模,还是简单的交互界面,都将迎来变革。
这提醒我们,思考商业模式时,不能再局限于屏幕之内。如何让AI与物理世界结合,解决真实场景的效率与体验问题,将是未来十年最激动人心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