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创业,为何绕不开OpenAI这座大山?
OpenAI的创业公司负责人Marc Manara说,AI的现实已经远超单纯的想法和实验。AI原生公司的年收入正冲击2亿美元,产品周期也从几周缩短到几天。
这背后,是OpenAI提供的强大基础能力。它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吸引着所有AI领域的玩家。对创业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在一个巨头定义基础设施的时代,从零开始打造一个通用大模型已不现实。借助OpenAI的肩膀,快速验证想法,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路径。
当OpenAI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创业者如何出牌?
依赖平台最大的风险,就是“平台风险”。就像苹果不断将热门应用的功能整合进iOS系统一样,OpenAI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产品边界。
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提到,OpenAI计划推出针对销售、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智能代理”。这意味着,许多刚刚起步、基于其API开发工具的公司,可能瞬间变成它的直接竞争对手。
当平台方亲自下场比赛,创业者必须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我的价值仅仅是API的搬运工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业务将非常脆弱。
是搭便车还是造新车?两种路径的选择与风险
第一条路是“搭便车”,即围绕ChatGPT做一层简单的封装。这种方式启动快,但天花板低,风险极高,很容易被取代。
第二条路是“造新车”。不是再造一个GPT-4,而是构建小型、私有、高度专业化的模型。正如ZenML的理念,将开源工具整合起来,为特定需求服务。比如,可以为法律Ai领域训练一个专用模型,或者为ai设计师打造一款效率工具。
这种方法,能有效降低对单一API供应商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解决特定场景的深度问题,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例如构建一套高效的AI获客系统。
黑喵观点:别做嫁衣,找到你的AI壁垒
真正的关键是,不能只把调用API当成商业模式。那只是一个功能,不是一项可持续的业务。
OpenAI的产品化扩张是必然趋势。那些只做简单封装的“中间商”应用,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平台风险是真实且紧迫的。
未来的机会不在于拥有更强的大模型,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模型,结合行业数据与工作流解决特定问题。无论是AI编程还是其他领域,核心壁垒都源于此。
创业者最应该投入的,是构建自己独有的、垂直领域的ai知识库。用你所在行业的数据和洞察去“喂养”和“微调”模型,这才是任何巨头都难以快速复制的护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