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真的需要又一个AI问答机器人吗?
AI浪潮来袭,企业界弥漫着一股“不做点什么就晚了”的焦虑。这种焦虑最普遍的出口,就是搭建一个内部的ai知识库,或者上线一个简单的问答机器人。但这真的能创造价值吗?
智谱AI前COO、元理智能创始人张帆观察到,客户的提问已经变了。从最初的“为什么不用开源模型”,到中期的“数据安全怎么保证”,再到今天直击灵魂的拷问:“AI到底怎么提升我的业务指标?”
这个变化标志着,仅仅为了安抚老板焦虑、提供“情绪价值”的AI应用时代,正在宣告结束。简单地给现有流程套上一个对话外壳,并不是真正的AI转型。真正的变革,是用AI的特性重构商业逻辑。
跳出“模型内卷”,元理智能押注了什么新方向?
亲历了“百模大战”的喧嚣后,张帆选择了一条非共识的道路。当所有人都聚焦在“供给侧”——拼算力、卷参数、做更大的模型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更稀缺的“需求侧”:如何将强大的智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他创办的元理智能,刚刚完成8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其核心答案是“商业强化学习”。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技术,但背后的想法却很直白。他们要做的不是一个通用模型,而是一所“模型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一个通用的基础模型(好比高中毕业生),会被训练成特定“工种”,比如金牌销售、资深客服或财务分析师。最终交付给企业的,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个能够自我进化、直接上岗的AI Agent员工。
AI如何学会像顶尖员工一样“自我进化”?
要让AI从“知道”升级到“做到”,关键就在于强化学习(RL)。AlphaGo不是靠背棋谱成为世界冠军的,而是通过和自己对弈亿万次,从每一次的成败反馈中学习进化。
元理智能想把这个范式搬到商业世界。他们为ai客服等岗位构建一个高度仿真的商业环境。在这个“模拟战场”里,AI Agent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虚拟客户和真实业务挑战。
它的表现好坏,不再由文本是否流畅来评判,而是由一个清晰的商业结果来奖励:问题解决了吗?客户满意度提升了吗?订单成交了吗?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训练,让AI能持续学习那些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不断逼近顶尖员工的水准。
黑喵观点:从“卖工具”到“卖结果”,AI To B的终局之战
AI商业化的核心瓶颈,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商业模式。元理智能押注“商业强化学习”,是一次关键的范式转移:从“卖工具”(模型API),转向“卖结果”(可量化的业务指标提升)。
这对创业者和企业主是个重要启示。做一款通用的AI应用,已是红海。真正的蓝海,在于能否构建一个价值闭环的系统。你的AI方案,能不能直接提升AI获客的转化率?它的价值衡量,能不能从“回答准确率”变成“创造的营收”?
这才是AI时代真正的护城河。它无关模型参数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能深刻理解一个商业场景,并创造出一个能持续学习、自我迭代的智能体,最终比固化的软件、甚至比大多数人类员工做得更出色。这条路很难,但它通往AI To B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