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AI工具
  • AI提示词
  • AI培训视频教程

融资近亿,腾讯前研究员挑战行业共识:人形机器人3年进家庭,凭什么?

undefined

人形机器人赛道,为何一边是资本狂欢,一边是落地难题?

最近AI圈什么最火?具身智能绝对算一个。

资本市场热钱涌动,创业公司遍地开花,好像一夜之间,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管家就要走进现实了。

但另一面,你我也都清楚,现实总是骨感的。

很多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实验室“后空翻”的阶段,离真正帮你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还有很远的距离。

成本高、找不到刚需场景、技术协同难,这些都是摆在桌面上的难题。

行业普遍的看法是,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入家庭干活,至少还得5到10年。

然而,就在这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市场背景下,一个“95后”的创业者站了出来。

他叫朱庆旭,前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研究员。

他创立的公司“灵启万物”,成立才4个月,就拿了近亿元的三轮融资

更惊人的是他的观点:人形机器人,3-5年就能走进你家。

这究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他真的找到了破解行业难题的钥匙?

这位95后创始人,凭什么敢说3年内把机器人送进你家?

朱庆旭的底气,来自一个对主流技术路线的“反叛”。

目前,行业主流训练机器人的方法叫“遥操作”。

简单说,就是人戴着设备,像玩VR游戏一样,远程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然后把这个过程的数据记录下来,喂给AI学习。

听起来很直接,但朱庆旭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缺陷。

他认为,人在遥操作时,用的是大脑的“慢系统”去思考和控制,动作必然是卡顿、不连贯的。

你让机器人去学一个动作笨拙的老师,结果可想而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机器人Demo视频都需要加速播放,因为原始动作实在太慢了。

灵启万物的策略完全不同,他们用的是“光学动捕+UMI”方案。

“光学动捕”就像拍电影特效,让真人穿上布满传感器的衣服,高精度地记录下人类自然、流畅的本能动作。

这采集的是人类下意识的“快系统”数据,是机器人真正该学的“肌肉记忆”。

UMI则是一种手持夹爪,用来大规模采集手和物体真实交互的数据。

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一个既高质量又可规模化的训练数据库。

有了好数据,算法架构也要跟上。

他们把机器人的智能分为“小脑”和“大脑”。

“小脑”负责运动控制,通过动捕数据学会走路、抓取、蹲下等所有基础动作,形成一个“元动作库”。

“大脑”则像个指挥官,负责理解你的指令,规划任务,然后调用“小脑”里的动作来执行。

这套组合拳,就是朱庆旭敢于挑战行业时间表的底气所在。

另辟蹊径的数据策略,是真壁垒还是新豪赌?

一个新思路的提出,必然伴随着质疑。

这种“动捕+UMI”的方案,听起来很美好,但它能成为真正的壁垒吗?

朱庆旭坦言,技术方案本身可以被复制,真正的壁垒在于团队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在所有人都迷信遥操作的时候,他们敢于指出其根本缺陷,并找到一条新路,这种认知领先才是核心。

这就像早期的OpenAI,在所有人都不看好GPT的时候,他们坚定地走了下去,并把工程细节做到了极致。

当然,风险也同样存在。

这条新路能不能跑通,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成本是否真的优于遥操作,还需要规模化验证。

不过,他们的商业化路径规划得很清晰:先从相对简单的场景切入,比如1-2年内进入无人零售、快餐店。

因为这些场景任务固定、环境可控,能快速验证技术并产生商业价值,为最终进入复杂的家庭环境积累数据和经验。

相比之下,行业里的其他玩家,如特斯拉的Optimus、Figure AI等,虽然也在加速,但大多仍在探索泛用场景。

灵启万物这种聚焦算法,并选择了一条“反共识”数据路线的打法,无疑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可能就是下一个改变行业的颠覆者;赌输了,也会为后来者趟平一条弯路。

但对于创业而言,看清终局并坚定地走下去,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壁垒。

写在最后

黑喵认为,灵启万物的出现,给具身智能赛道带来了几个值得深思的启示。

第一,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数据质量与数据规模的路线之争。过去大家认为数据量(Scaling Law)是王道,但朱庆旭的观点是,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再大的规模也只是在“脏数据”里打转,效率极低。这个判断,对所有做AI行业应用的创业者都有启发。

第二,真正的技术壁垒,往往不是某个具体的代码或方案,而是“认知壁垒”。在行业形成共识时,你敢不敢、能不能提出一个反共识但更接近本质的解法?这是区分一流和二流公司的关键。

对于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来说,这里面的搞钱机遇在哪里?

首先,关注AI赋能的垂直场景服务。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前,会先在商业场景落地。围绕无人零售、智慧物流、养老陪护等特定场景,提供配套的软件、维护和场景解决方案,会是巨大的蓝海市场。

其次,数据采集和标注服务。无论哪种技术路线,高质量的数据都是刚需。如果你能提供特定场景下(如精细化工业操作、医疗康复动作)的高精度数据采集服务,将非常有价值。

最后,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未来机器人可能会像云计算一样,按需租赁。普通小店老板不需要花几十万买一个机器人,而是可以按月订阅它的服务,比如雇佣一个“机器人小时工”来完成高峰期的配餐工作。围绕这种模式的创业机会值得关注。

归根结底,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最重要的不是追逐每一个热点,而是看清终局,然后找到那个你最擅长、也最不可或缺的生态位。

探索更多 AI,让你的效率与认知全面升级
0
加入AI学习第一站,精选2025年,AI工具、提示词、变现教程。 【戳我查看 】资料目录 【戳我登录】获取资料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