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AI工具
  • AI提示词
  • AI培训视频教程

字节张楠领衔,这场AI大会揭示了行业真正的‘非共识’机遇

undefined

为什么说这次大会,来的都是“关键少数”?

最近,你一定被各种AI的消息刷屏了。

但喧嚣之下,真正决定未来的,往往是那些敢于提出“非共识”观点的人。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26(IF 2026)的嘉宾阵容更新,字节的张楠、智源研究院的张宏江、Meta的田渊栋……这些名字背后,代表了当前AI浪潮中最顶尖的思考者与实践者。

他们不是来重复我们都知道的共识,而是要揭示水面之下的冰山。

这场在北京798举办的盛会,将围绕大模型、Agent、AI硬件、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展开。

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分享,更是一次关于未来的高密度思想交锋。

对于我们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来说,听懂他们的“弦外之音”,可能比追逐任何一个热点都重要。

因为,真正的商业机会,往往就藏在这些“非共识”的洞察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能去现场的,都是抓住了未来脉搏的“关键少数”。

AI狂飙之下,看不见的“冰山”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AI应用层出不穷,似乎人人都能用AI写文案、做视频。

但我们看不见的,是支撑这一切的底层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

最近几则新闻,就暴露了行业的真实挑战。

首先是人才的极度稀缺。前段时间,Meta被曝出从OpenAI挖走了三名核心研究员,这只是AI人才争夺战的冰山一角。

顶尖人才的流向,直接决定了未来技术的格局,也预示着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其次,是能源和算力的巨大消耗。WIRED的报道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AI的繁荣正在加剧数据中心的能源危机。

OpenAI与亚马逊签订的价值380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背后是海量的电力消耗。这已经成为制约AI行业应用发展的巨大瓶颈。

最后,是硬件的创新困境。所有人都依赖英伟达的GPU,但一家独大的局面既昂贵又危险。

因此,像Extropic这样的初创公司,正试图用全新的芯片架构来打破僵局,降低AI的能耗和成本。

这些“看不见的冰山”——人才、能源、硬件,正是本次大会上技术领袖们要直面的核心议题。

从“共识”到“非共识”,AI创业的逻辑变了?

过去一年,AI创业的“共识”是什么?

是做个大模型,或者做个套壳应用,然后快速融资。

但现在,这条路越来越窄,因为巨头已经把持了入口。

未来的机会,在于“非共识”的思考方式。

旧逻辑是“我有什么模型”,新逻辑是“我能解决什么独一无二的问题”。

旧逻辑是追求模型的参数规模,新逻辑是追求极致的效率和能耗比。

比如,当所有人都在卷模型能力时,有没有人能通过创新的AI硬件,把推理成本降低90%?这就是非共识机会。

再比如,当大家都在做通用的聊天机器人时,你能不能针对一个极其垂直的行业,比如法律合同审查或AI医疗影像分析,做一个小而精的AI工具

像新闻里提到的Wispr,它做的就是语音输入这个细分场景,通过AI技术把体验做到极致,就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融资。

这就是“非共识”的胜利。它不再是规模的胜利,而是价值的胜利。

大会上讨论的Agent、具身智能,本质上也是在探索超越现有大模型范式的新路径,寻找能真正落地的商业场景。

写在最后

作为一名关注商业落地二十年的老兵,我给你几个实在的判断和建议。

第一,纯粹调用大模型API的“中间商”红利期正在结束。未来的价值在于你对特定行业的理解深度,以及你如何用AI重构这个行业的业务流程。

真正的关键是,你不是在“用AI”,而是在用AI创造新的“工作流”。比如,为电商卖家定制一套从AI商品图生成到广告投流文案的全自动流程,这就是价值。

第二,不要再迷信“一个模型解决所有问题”。未来的趋势是小模型、专用模型的崛起。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市场响应。

你的机会在于找到一个大模型做不好、做不精的垂直场景,用小模型深耕,建立壁垒。

第三,关注AI带来的“效率成本”革命。AI最大的颠覆,是用极低的边际成本,替代了过去高昂的人力或软件成本。你要思考的是,在你的行业里,哪一块成本最高、最痛?那就是AI可以切入的机会。

比如,过去需要一个团队做的数据分析,现在一个AI Agent或许就能搞定。这就是创业机会,也是你必须为自己公司部署的提效技能。

探索更多 AI,让你的效率与认知全面升级
0
加入AI学习第一站,精选2025年,AI工具、提示词、变现教程。 【戳我查看 】资料目录 【戳我登录】获取资料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