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一边裁员,一边又在催生新富翁?
最近的硅谷,正上演着一出冰与火之歌。
一边是Meta、亚马逊等巨头挥舞着裁员大刀,成千上万的岗位因AI而优化。
另一边,一个2003年出生的年轻人,却靠着AI成了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他叫Brendan Foody,他的公司Mercor刚刚拿到3.5亿美金融资,估值冲到100亿美金。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恰恰发生在大家普遍焦虑“工作被AI取代”的当下。
当大公司用AI来“减员”时,Foody却反其道而行之,用AI来“造饭碗”。
这背后,不仅是一个天才的造富神话,更是一个值得所有创业者思考的信号。
AI浪潮带来的,不只有颠覆,还有全新的、巨大的结构性机会。
你看,旧的工作岗位在消失,但新的商业生态正在破土而出。
Foody的故事,就是对这个新生态最生动的诠释。
让白领教AI打工,这生意是怎么做的?
Mercor的商业模式,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做AI的“家教中介”。
现在的AI大模型虽然厉害,但在很多专业领域还是个“偏科生”。
比如,它不懂复杂的法律文书,也搞不定专业的金融分析。
要让AI变聪明,就得有各行各业的专家来“手把手”地教,这个过程叫“微调”。
AI公司不可能自己养一个庞大的专家团队,成本太高了。
于是,Mercor的机会就来了。
他们从OpenAI、Anthropic这些AI巨头手里接下训练任务。
然后再把这些任务,分发给他们平台上聚集的博士、律师、华尔街精英等高知白领。
这些精英们,摇身一变成了“AI私教”,时薪最高能到200美金。
Mercor就从中间赚取差价,做起了AI时代的“知识中介”。
这套商业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把看似要被AI取代的人,变成了AI的老师。
这不仅解决了AI公司的刚需,也为高端人才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
从本质上看,Mercor做的是“高技能零工经济”的生意。
百亿美金估值,是风口还是泡沫?
Mercor的崛起速度,堪称惊人。
公司成立不到三年,估值就在半年内翻了五倍,冲到100亿美元。
这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AI行业对高质量训练数据的疯狂渴求。
尤其是当数据标注巨头Scale AI被Meta高价收购后,其他AI公司急需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订单便涌向了Mercor。
可以说,Mercor是站在了风口之上。
它的增长点非常清晰:只要大模型还在迭代,对人类专家的“微调”需求就永远存在。
Foody甚至预测,未来训练AI会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劳动类别。
但风险也同样明显。
首先,Mercor的业务高度依赖少数几家AI巨头,客户集中度过高。
一旦巨头们收紧预算,或者自建训练团队,Mercor的收入就会受到巨大冲击。
其次,这种模式的壁垒并不高,本质上是“中介”生意,容易被模仿和竞争。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如果未来AI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自我学习和进化,对人工微调的依赖会不会降低?
所以,这场盛宴究竟能持续多久,是所有投资者和观察者心中的一个问号。
写在最后
Mercor的故事,给正在探索AI商业化的创业者们,带来了几个极具价值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不要总盯着“取代”,要学会思考“协同”。
真正的商业机会,往往不在于用AI完全取代人,而在于找到人与AI协同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Mercor的核心价值,就是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人机协同”平台。
第二个启示是,专业知识的价值正在被重估。
在AI时代,你所在行业的深度知识(Domain Knowledge),是训练出专业AI模型的稀缺资源。
把这些知识“产品化”,教给AI,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创业机会。
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人专家来说,这意味着你可以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执行者,更可以成为知识的“赋能者”。
你可以思考一下,你所在领域的专业技能,如何能变成喂养AI的“高级数据”?这里面藏着巨大的蓝海。
最后,Mercor模式也揭示了一个本质:AI的发展,正在催生一个庞大的“AI服务生态”。
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到应用开发、安全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诞生百亿美金的公司。对普通人而言,找到并切入这个生态链的某个环节,就是抓住这波技术红利最直接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