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AI工具
  • AI提示词
  • AI培训视频教程

小米汽车6个季度就盈利,创下新纪录背后,雷军真正的底牌是AI技术前沿?

undefined

一夜之间,小米汽车怎么就赚钱了?

在各种争议和口水中,小米汽车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意外的成绩单。

刚刚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首次实现了单季度盈利,赚了7个亿。

你可能对7个亿没概念,我给你个对比你就明白了。

从首款车上市到第一次季度盈利,理想用了7个季度,零跑用了5年,问界用了9个季度。

而小米,从去年3月SU7上市算起,只用了短短6个季度。

这个速度,创下了国内新势力最快的盈利记录。

不仅如此,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还透露,这周就能提前完成年初定下的35万台年度交付目标。

要知道,造车是个极度烧钱的慢生意,盈利对任何一家新势力来说,都是从ICU走到病房门口的里程碑时刻。

小米的快速“上岸”,靠的不仅仅是车卖得好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产能、定价和成本控制的一场精准战役。

可以说,小米用互联网的效率,重新定义了造车的“规模化”速度。

越卖越贵,小米凭什么?

实现盈利的核心,其实就一个词:规模。

第三季度,小米平均每个月交付超过3.6万台车,比第二季度多了近一万台。

销量上去了,那些固定的研发、生产、营销成本,分摊到每一台车上就变少了。

这是汽车行业盈利的基本规律,小米跑通了,而且跑得很快。

更有意思的是,在大家都在打价格战的时候,小米的车反而“越卖越贵”。

这个季度,小米汽车的平均售价(ASP)从25.36万元涨到了26.00万元。

功劳主要来自新车型小米YU7的交付。

YU7的定价普遍高于SU7,顶配版加上选配,单车售价能超过41万。

这说明小米的品牌不仅没被争议打垮,反而成功地向上突破,站稳了高端市场。

在赚钱能力上,小米的毛利率达到了25.5%,这个数据非常亮眼。

它超过了理想(20.1%),也超过了特斯拉和比亚迪(18%左右),在国内仅次于问界。

这意味着,小米每卖出一台车,能赚到的钱比大多数同行都多。

老款不降价,新款还能拉高均价,这反映了市场对小米品牌和产品力的真实认可。

高光之下,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阶段性盈利,当然不代表高枕无忧。

摆在小米面前的,至少有两大挑战。

第一个是政策变化。2026年起,新能源车的购置税补贴要从“全免”变“减半”了。

为了留住订单,小米承诺为年底前下订、明年提车的用户补贴这部分税费,这笔钱算下来可能接近10个亿。

这笔“幸福的烦恼”支出,会直接影响到明年初的利润表现。

第二个,也是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公众的信任和对AI行业应用的期待。

近期围绕小米汽车的几起事故,让公众对辅助驾驶、电池安全等问题提出了很多质疑。

虽然创始人雷军多次回应是“黑公关”所为,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技术层面的真诚沟通。

尤其在智能汽车这个赛道,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AI驱动的智驾能力是竞争的终极战场。

比如小米SU7改款,行业预测会搭载新一代的英伟达DRIVE Thor芯片。

这款芯片可以理解为专为智能汽车打造的“超级大脑”。

它的核心功能是统一处理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所有数据,算力极强,能让车子更聪明、反应更快。车企通过OTA升级就能不断给用户带来新功能,就像你的手机系统升级一样。

这才是小米汽车从“网红”走向“常青树”的关键,也是它下一阶段必须打赢的硬仗。

写在最后

黑喵观点:

小米汽车的盈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真正的关键是,它验证了“生态势能”在重资产制造业的降维打击能力。小米用手机和IoT积累的品牌、用户和供应链管理经验,成功复制到了汽车领域。

对于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主来说,这里的启示在于:不要孤立地看你的产品,你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恰恰在你已有的“外围”生态里。

未来变量在AI。造车硬件的门槛会越来越低,真正的护城河是AI驱动的智能化体验。

小米的下一场战役,不是交付量,而是智驾系统的用户心智占领。这不仅关乎用户安全,更决定了小米“人—车—家”全生态闭环的最终成败。

对于普通人而言,搞钱的机会在于这个新生态的周边。无论是做车载应用的小程序开发,还是提供基于智能汽车场景的内容服务,甚至是AI自动化工作流的定制,都可能诞生新的小生意。

本质在于,当一个巨头入场并快速整合产业链时,跟随它的生态脉络,总能找到价值洼地。

探索更多 AI,让你的效率与认知全面升级
0
加入AI学习第一站,精选2025年,AI工具、提示词、变现教程。 【戳我查看 】资料目录 【戳我登录】获取资料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