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AI工具
  • AI提示词
  • AI培训视频教程

融资数亿,特斯拉都找上门,一目科技如何靠AI具身智能打破机器人“触觉”僵局?

undefined

机器人想要摸东西,为什么这么难?

最近,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这些概念特别火,你肯定也听过。

咱们都知道,现在的机器人,看和听的能力已经很强了。

但它们和真实世界互动,总感觉差了点意思。

这个“差了点意思”的地方,就是触觉。

触觉,是机器人感知物理世界的“最后一公里”,但也是技术上最难啃的骨头。

你想想,过去的那些视触觉方案,要么个头太大,像给机器人手指穿了双笨重的靴子。

要么就是对温度变化很敏感,热一点、冷一点,数据就不准了。

更别提还有感知盲区、核心材料依赖进口这些老大难问题。

这些痛点,直接卡住了机器人向更高级的“灵巧操作”和“自主决策”升级的脖子。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一家叫“一目科技”的公司站了出来。

他们最近发布了一款全球最薄的仿生视触觉传感器,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想象力。

一目科技的答案:从底层硬核创新

一目科技的创始人李智强发现,客户抱怨最多的痛点就是“体积太大”。

传统方案厚度普遍超过20毫米,根本塞不进灵巧的机器手里。

于是,他们的目标变得异常清晰:做一款极致轻薄、在哪都能用的传感器。

怎么做到的?答案是:不走捷径,全链路自研。

首先,他们把传感器做到了指尖大小,厚度只有同行的一半。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好比把一个大哥大,直接做成了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薄。

这个传感器叫“仿生视触觉传感器”,它的核心原理很有趣。

它通过一个内置的微型摄像头,去“看”一块弹性材料在接触物体时发生的微小形变。

然后,把这些形变拍成一连串高清的“触觉照片”。

最后,用自研的AI算法把这些照片解算成丰富的触觉信号,比如压力、纹理、软硬,甚至滑动趋势。

这就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一双“能看见触感”的眼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AI模型在背后做支撑。

为了解决材料“卡脖子”的问题,他们干脆自己组建团队,研发柔性电子皮肤材料。

这种新材料能经受住百万次按压和数万次横向剪切,稳定性和灵敏度都大幅提升。

从材料到芯片,再到算法,一目科技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一只手稳抓现在,一只手指引未来?

一目科技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它的业务布局很有意思,我称之为“三驾马车”。

第一驾,是“仪器智能”,核心是分子光谱仪芯片化。这块业务已经非常成熟,每年能赚好几个亿,是公司的现金牛。

它主要是把以前又大又贵的欧美检测仪器,用芯片技术做小、做便宜,实现了国产替代。

第二驾,是“电器智能”,主要面向家用机器人和家电的AI化,目前正和大客户合作,未来一两年可能会爆发。

第三驾,也是他们未来的核心引擎,就是我们今天聊的“具身智能”业务。

这个以视触觉传感器为核心的业务,虽然是2023年底才正式启动,但一发布就拿到了大量订单,连特斯拉都抛来了橄榄枝。

这种商业模式非常稳健:用成熟业务的利润,去供养和孵化代表未来的高增长业务。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策略既保证了公司的生存,又没有错过下一个时代的大浪潮。

当然,风险也存在。李智强自己也承认,现在最大的挑战是高端人才短缺。

具身智能太火了,全球都在抢人。而且,行业在触觉仿真、AI大模型闭环控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

如何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快速扩大产能、实现规模化落地,是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大考。

写在最后: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能学到什么?

一目科技的故事,给了我们这些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几个很实在的启示。

第一,真正的护城河,来自于底层技术的突破,而不是商业模式的模仿。

无论是光谱仪芯片化,还是视触觉传感器,一目科技都选择了最难走的路——从根上解决问题。这才是打破垄断、实现超越的关键。

第二,战略要聚焦,不要贪大求全。

一目科技只做感知和算法,不做机器人本体和夹爪。这样既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又能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搞好关系,而不是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找准自己的生态位,远比盲目扩张更重要。

第三,洞察真实需求,是所有创新的起点。

一目科技的传感器项目,就始于对全行业“体积过大”这个核心痛点的深入调研。解决一个真问题,远比创造十个伪需求更有价值。

总的来说,AI时代给了硬核科技创业者巨大的机会。如果你手里有真正的技术,并且能找到一个亟待解决的产业痛点,那么恭喜你,这或许就是属于你的创业机会

探索更多 AI,让你的效率与认知全面升级
0
加入AI学习第一站,精选2025年,AI工具、提示词、变现教程。 【戳我查看 】资料目录 【戳我登录】获取资料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