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蚂蚁也下场了,这款AI助手到底有啥不一样?
最近AI圈又有个大新闻,你可能也刷到了。
11月18号才上线,一天下载量就破了20万。
两天多点,直接干到了50万,第三天更是冲上App Store总榜第七。
这速度,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确实算是个小爆款了。
你可能会想,现在市面上的AI工具还少吗?
从文心一言到Kimi,大家手机里可能都装了好几个。
蚂蚁这款“灵光”,凭什么能脱颖而出?
我研究了一下,发现它最大的不同,在于“全模态通用”这个定位。
过去我们用AI,写文案得开一个工具,做图又得换一个。
这种切换非常影响效率,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来说,时间太宝贵了。
“灵光”想解决的,可能就是这个痛点:在一个App里,帮你搞定文字、图片甚至更多形式的内容创作。
“全模态”听着玄乎,对我们做生意的有啥用?
先用大白话解释下啥是“全模态”。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精通“听说读写画”的全能学霸。
你给它一段文字,它能帮你画出对应的画。
你扔给它一张产品图,它能帮你写出吸引人的推广文案。
这就是“全模态”的魔力,它打通了不同信息格式之间的壁垒。
那么,这款名为“灵光”的AI助手,具体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它的核心功能,是成为一个能处理多种任务的智能助理。你可以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光”下载体验。
根据我的观察和体验,它有几个关键能力对创业者特别友好:
首先,是内容创作一条龙。比如你想在小红书发个笔记,你可以直接在灵光里说:“帮我写一个关于秋季新款咖啡的文案,配一张有氛围感的图。”它能一次性给你文案和图片。
其次,是快速的知识问答和资料整理。你可以上传一份PDF格式的产品说明书,然后让它帮你提炼核心卖点,或者回答关于产品细节的各种问题。
再者,是辅助决策。比如你可以把最近几周的销售数据简报发给它,问它:“根据这些数据,下周我应该主推哪款产品?”它能帮你做初步的数据分析。
这些功能,本质上都是在为我们这些没钱请专职运营、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的小老板们,提供一个低成本的“虚拟团队”。
上手体验了一下,它比其他AI强在哪?
为了搞清楚它到底好不好用,我下载了“灵光”App,跟市面上几款主流AI工具做了个简单对比。
跟Kimi相比,Kimi的长处在于阅读和总结超长文档,非常适合做深度研究。
而“灵光”的优势在于任务的“通用性”和“多模态”的融合体验,更像一个随身的瑞士军刀。
跟文心一言比,两者都是综合型选手,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灵光背靠蚂蚁集团,未来在金融、生活服务等场景的结合上,可能会有更多想象空间。
我试着让它帮我设计一个“周末咖啡馆促销”的海报。
我只给了一句指令:“为我的咖啡馆‘街角慢时光’设计一张周末七折优惠的海报,风格要温馨、复古。”
几秒钟后,它不仅生成了海报文案,还直接给出了几张风格不错的AI图片生成海报草图供我挑选。
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没有在多个App之间来回跳转的割裂感。
这种体验,对于需要快速产出营销物料的实体店老板来说,效率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它就像一个不需要沟通成本、24小时在线的实习设计师和文案助理。
写在最后:小老板们,AI的机会在哪?
“灵光”的火爆,再次证明了市场对高效AI办公工具的巨大需求。
作为在商业领域看了20年的老兵,我想给你几个实在的建议。
第一,不要神化任何一款AI工具。工具本身不创造价值,用工具的人才创造价值。真正的关键是,你要思考如何把这些AI工具整合进你现有的生意流程里,形成降本增效的闭环。
第二,AI带来的最大机会,是“内容生产力”的平权。以前你可能要花几千块请人设计一张海报,现在用AI可能几分钟就搞定。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去测试更多的营销想法,做更精细化的内容营销。
一个搞钱的机遇是:围绕AI做“轻咨询”服务。很多传统行业老板不懂AI,你可以专门为某个细分行业,比如餐饮、美业,提供“AI营销内容套餐”,教他们用灵光这样的工具快速生成日常宣传物料,这本身就是一门好生意。
第三,未来AI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的竞争。灵光背靠蚂蚁,未来很可能会跟支付宝的各种小程序、生活服务深度打通。你要关注的,不只是这个App本身,更是它背后可能连接的商业生态和流量入口。
总之一句话,AI时代,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多去体验这些新工具,找到那个能撬动你生意增长的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