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能当导演的时代,真的来了?
图片来源:即梦
2024年初,当张楠卸下抖音集团CEO的重担时,很多人感到不解。
她曾一手将抖音打造成国民级应用,站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巅。
但她选择了转身,一头扎进AI创作这个充满未知的新大陆,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剪映和新生代产品即梦。
时间快进到今天,当Sora、可灵这些AI视频生成工具不断刷屏,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一句话就能拍大片”的时代。
技术的“摩擦力”好像被抹平了,创作的门槛从未如此之低。
但张楠看到的,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正在快速浮现的新瓶颈。
这个问题,可能比技术本身更难解决。
那就是,当工具能实现一切时,你到底想实现什么?
张楠不想只给你一把“AI剪刀”
大多数人对剪映的印象,还停留在“视频剪辑神器”上。
它简单、易用,让无数普通人第一次体验到创作视频的乐趣。
但在AI时代,张楠和她的团队想做的,远不止于此。
她曾说,希望即梦能成为“想象力世界”的相机。
这句话很有意思,“相机”是用来记录的,但她要记录的,是虚无缥缈的“想象力”。
这背后是一种战略判断:AI时代,真正的价值创造,核心不再是“记录”或“剪辑”,而是“生成”。
是将创作的权力,真正交还给每一个有想法的普通人。
大洋彼岸,好莱坞正在用AI优化工业流程,提高大制作的效率。
而张楠在思考的,是如何让一个普通人,用AI导演出自己的第一个好故事。
这就是剪映作为一个“探索型组织”的新使命:为十亿人的想象力,打造一个新世界。
卖工具,还是“贩卖”想象力?
这引出了一个核心的商业模式问题。
在AIGC浪潮下,做一款AI工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我们看到太多“智能降级”的案例。
很多AI应用,看似智能,实则僵化。它们把你锁死在一个固定的流程里,一旦你想换个角度、结合点别的信息,它就立刻“不好用”了。
原因在于,开发者试图“教AI怎么思考”,而不是给它“思考的材料”。
张楠的思路,似乎正是要规避这个陷阱。
她要做的不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集,而是一个激发和承载想象力的平台。
这里的关键,不再是比拼谁的模型参数更高,谁的渲染速度更快。
而是谁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奇思妙想”,并提供最低门槛的实现路径。
这是一种全新的AI商业化模式,价值锚点从技术本身,转移到了用户的创造力上。
就像Gamma的创始人所揭示的,AI时代的赢家,往往不是技术最强的,而是最懂用户习惯、能融入真实工作流的。
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技术
当AI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瓶颈就从机器转移到了人类身上。
正如创业者尹伯昊所说:“对于AI,大家的想象力还是太匮乏了。”
这才是张楠和所有AI应用开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给你一个万能的工具,你却不知道该让它做什么。这听起来有点可笑,但却是普遍的现实。
我们习惯了在现实世界中“记录”,用相机、用手机、用笔。
但AI要求我们“想象”,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画面、一个故事。
这种从0到1的创造性思维,对大多数人来说,比从1到100的优化和记录,要费劲得多。
Sam Altman也提到,AI是愿意投入“认知受力时间”的人的倍增器。
换句话说,你越是努力思考、想象,AI给你的回报就越大。
它不是偷懒的捷径,而是放大你智慧和创造力的杠杆。
因此,剪映和即梦未来的增长点,不仅在于技术迭代,更在于如何通过产品设计、社区运营,去启发和引导用户的想象力。
比如,如何设计更好的AI指令(Prompt)模板,降低用户的表达门槛?
如何构建一个创作者社区,让好的想法能够互相激发、流转?
这些,都比单纯的技术升级要复杂,也更具长期价值。
写在最后
张楠从移动互联网的巅峰走来,一头扎进AI浪潮,她的选择本身就极具风向标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个人转型,更揭示了AI时代价值创造的核心变迁。
对于我们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来说,这里面藏着巨大的创业机会。
黑喵的观点是:
第一,别再迷信纯粹的技术壁垒。当底层大模型越来越普惠,真正的护城河是你对特定行业、特定人群“想象力”的理解和激发能力。你的价值,在于为AI提供它所不具备的“独占性上下文”。
第二,商业模式正在从“卖功能”转向“卖可能”。不要试图做一个大而全的工具,而是要找到一个足够深的 workflow(工作流),成为这个流程中的“想象力放大器”。无论是AI电商设计、AI营销获客还是AI内容创作,逻辑都是一样。
第三,对于个人而言,这是创造力价值最大化的时代。过去,你的一个好点子可能因为缺乏技术、资金、团队而无法实现。今天,AI就是你的技术团队、你的美术部门、你的特效公司。Sam Altman说一个人可以创办十亿美金的公司,这并非妄言。但前提是,你必须拥有那个值十亿美金的“想象”。
所以,不要只惊叹于AI能“记录”和“复刻”得多像,而要去思考,你能“想象”出什么AI都想不到的东西。这,才是你在新世界里最宝贵的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