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场十亿赌局,迎来了续集
很多人还记得雷军和董明珠那场“十亿赌局”。2018年,格力以营收险胜,像是一部精彩商战剧的第一季结局。当时大家以为,这是传统制造对互联网模式的一次胜利宣言。
但商业世界的故事,从没有终点。几年过去,战场的硝烟不仅没有散去,反而从营收数字的宏观对决,转移到了空调这个格力最核心的“家门口”。近期财报显示,格力业绩承压,而小米的空调业务却高歌猛进,甚至线上销量一度与格力交汇。这不禁让人觉得,第二季的剧情,似乎比第一季更精彩。
格力的大象转身,为何这么难?
翻开格力的财报,一丝压力扑面而来。作为家电三巨头中唯一业绩下滑的企业,格力面临的问题很清晰:主营业务过于依赖空调。在美的和海尔早已通过多元化和全球化找到新增长曲线时,格力还在为第二增长点苦苦求索。
过去引以为傲的经销商体系,也成了转型的包袱。格力曾靠着与经销商的深度捆绑,牢牢掌控线下渠道。但在电商和直播带货的时代,这种模式显得有些沉重。尽管格力正在力推渠道改革,试图实现扁平化,但这无异于“大象转身”,短期内必然会经历阵痛。
格力的核心优势依然强大,那就是“好空调,格力造”的品牌心智,以及背后庞大的专利技术积累,这构成了一个强大的ai知识库,是其品质的基石。然而,如何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更贴近当下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语言,是格力必须回答的问题。
小米的打法,还是熟悉的配方吗?
另一边,小米的入局带着典型的互联网风格。他们并不想只卖一台空调,而是希望用户购买一个“智能家居的终端”。这种打法在智能电视领域已经得到了成功验证:用爆品走量,摊薄成本,提升毛利,最终用生态圈住用户。
小米的策略很明确,就是利用“线上渠道、AIoT技术、高性价比”三板斧,重塑市场话语权。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更是补齐了产能短板。这种高效的线上营销和用户运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AI获客模式,精准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当然,小米也面临挑战。空调作为耐用家电,消费者对品质和售后服务的看重程度,远超普通电子产品。小米能否在快速上量的同时,建立起与格力相媲美的品质口碑和线下服务体系,将是其能否真正撼动行业格局的关键。
黑喵观点:这场对决的真正看点
格力与小米的竞争,本质上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它超越了简单的市场份额之争,为所有创业者和企业主提供了极佳的观察样本。
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不再是“渠道为王”和“产品为王”的单选题。格力代表的是工业时代的极致思维,把一个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做到最好。而小米则代表了数字时代的生态思维,产品只是连接用户、提供服务的入口。
未来市场的变量,在于谁能更好地融合两者。格力需要为自己强大的硬件产品,嫁接上更聪明的“大脑”和更轻盈的“触手”。而小米则需要为自己聪明的“生态”,构建出更可靠的“四肢”。董明珠强大的个人IP,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企业的ai数字人,为品牌注入了鲜明的性格,但这在体系化竞争中能发挥多大作用,仍需观察。
给小微企业主的启示是:思考你的产品,它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物件,还是一个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的媒介?即使是传统行业,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甚至像ai设计师一样,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未来的商业,终将是产品力与用户连接能力的双重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