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圈越来越卷,百度图什么?
最近参加完百度世界大会,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大家还在热烈讨论哪个AI模型又刷新了榜单,或者哪个应用又获得了千万融资时,百度似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用百度CEO李彦宏的话说,就是要「内化AI」。你可能觉得这个词有点虚,听起来像又一个互联网黑话。但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这可能是当前AI同质化竞争中最关键的破局点。
简单来说,当所有人都把AI当成一个外部工具,想着怎么“用”它来提高效率时,百度的思路是把AI变成公司自身的血液和本能,让公司“成为”AI。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一种从战略到组织层面的彻底重构。
别光盯着模型,百度的野心在“看不见”的地方
要实现「内化」,光有好的大模型是远远不够的。这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这也是为什么百度一直在强调他们的全栈能力,从底层的昆仑芯芯片,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再到文心大模型和上层的应用生态。
你可以把这理解为,百度不想只当一个“软件开发商”,它想从“沙子”开始,自己造出CPU、主板、操作系统,最后再开发应用软件。这种“通吃”模式听起来很重,但在AI时代,这恰恰构成了最深的护城河。它意味着百度能将AI的成本和迭代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深度整合创造了一个高效的反馈循环:底层的芯片优化能直接加速模型的训练,而模型能力的提升,又能通过无数应用场景的反馈,指导下一次的技术迭代。这让百度AI的能力得以持续、快速地进化,而不是处处受制于人。
AI怎么赚钱?百度交出了两份答卷
战略说得再好,最终也要看结果。百度的「内化AI」策略,已经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增长。它的AI商业化路径,清晰地分成了两条线。
第一条线,是对内重构。百度把自己用户基数最大的产品,比如搜索、文库、网盘,都用AI原生思维重做了一遍。这并不是简单地加一个AI对话框,而是彻底改变产品的核心逻辑。比如,现在的百度搜索,已经有超过70%的结果页包含AI生成的多模态内容,它正在从一个链接的分发器,变成一个能直接生成答案的智能体。
第二条线,是对外赋能。当百度自己把路跑通后,它就把这种“内化”后的能力,通过百度智能云和千帆平台,模块化地输出给千行百业。比如,为鄂尔多斯混乱的交通路口装上“AI大脑”,让红绿灯学会思考,车均延误降低了18%;推出“慧播星”数字人,在双十一期间带动商家GMV猛增91%。这些都是典型的AI行业应用案例。
写在最后:小企业如何“内化”自己的AI?
听完百度的故事,你可能会问,我们这些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没有能力搞全栈自研,「内化AI」对我们来说是不是太遥远了?
我的看法是,恰恰相反。百度的实践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不是要去复制它的路径,而是要学习它的思维方式。
对创业者而言,真正的关键不是去追逐最强大的通用模型,而是思考如何将AI深度嵌入到你最核心的业务流程中,解决一个极其具体、极其垂直的场景问题。这才是你的“内化”。
未来的商业机会,不在于做一个人人都能用的通用AI工具,而在于成为某个细分行业的“AI解决方案专家”。你的护城河,就是你对那个特定业务流程的深度理解,以及你将AI与这个流程无缝结合的能力。这比单纯的技术参数重要得多。
所以,别再只把AI当成一个提升效率的“外挂”了。从今天起,开始思考如何让AI成为你业务的“内胆”吧。这,才是AI时代真正的生存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