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旅行业,为何需要一场AI革命?
最近,酒旅行业传来一个新消息。
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利信息」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本轮由天图资本独家投资。
这笔钱,主要会用在AIGC和AI Agent的技术研发与商业化上。
为什么一个看似传统的行业,开始被AI和资本同时看好?
答案藏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里。
一方面,上市文旅企业大面积亏损,旧的“门票经济”模式走到了尽头。
据统计,近期16家上市文旅企业中,有12家都处于亏损状态。
但另一方面,大家出门旅游的需求却异常旺盛。
供需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脱节。
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他们追求更个性化、更沉浸的体验。
而这,恰恰是传统OTA(在线旅游平台)巨头们难以触达的“缝隙”。
AI,特别是AI Agent,正在成为填补这道缝隙的关键变量。
比利信息押注了哪两个场景?
比利信息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王洋很早就看到了机会。
他们没有去跟OTA平台硬碰硬,而是聪明地切入了两个巨头难以覆盖的线下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酒店+”。
他们把酒店客房的大屏电视,变成了一个“旅游新媒体平台”。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屏版的抖音或小红书”。
当你走进房间,电视自动打开,开始为你推荐本地的美食、历史和特色建筑。
这种体验,比在手机上搜索要私密、沉浸得多。
目前,这个平台已经覆盖了万豪、凯悦、宝格丽等高端酒店,每年触达超过8000万人次的在途旅行者(POTM)。
第二个场景是“门票+”。
这是他们更具想象力的业务,主打“行中即时消费”。
为此,他们推出了一个名为“泡泡爱旅行”的智能体应用。
这款产品已经在西湖国家风景区率先落地,是景区首个智能体应用。
它的核心就是抓住游客“当下”的需求,进行精准推荐。
AI Agent 到底怎么赚钱?
“泡泡爱旅行”的核心,是一个叫做 Recommender AI Agent 的东西。
它的逻辑很简单: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位置,给出恰当的推荐。
创始人王洋解释,当你在一个动态场景下,它只会给你推荐6个和你“当下状态”最相关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是多模态的视频、地图导航,也可能是优惠券或者体验卡片。
它把“场景”和“流量”完美结合了起来。
举个例子,在西湖的万松书院。
今年国庆期间,比利信息为新加坡来的一个学生游学团提供了独特的旅拍体验。
学生们穿着特色服装游览,感受非常好。
这种精准的AI行业应用,直接转化成了收入。
王洋预计,仅万松书院这个项目,全年营收就能同比增长30%以上。
这种以结果付费的合作方式,让景区也乐于接受,实现了真正的AI商业化。
未来的想象空间和挑战在哪?
目前,比利信息的业务九成来自“酒店+”,一成来自“景区+”。
但王洋的五年规划里,这个比例会倒过来。
未来近7成的营收,将来自景区和旅行场景。
这个判断的底气,来自于他对行业终局的思考。
王洋认为:“OTA 不是被另一个 OTA 打败,而是只能被底层技术变革所重构。”
互联网时代无法撼动OTA的地位,但AI时代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机会。
这个机会点,就是“旅行中”这个巨头难以精细化运营的环节。
当然,挑战也同样存在。
如何将西湖的成功模式快速复制到全国成千上万个景区?
当OTA巨头们反应过来,也开始布局AI Agent时,比利信息又该如何保持领先?
这些都是摆在公司面前的现实问题。
不过,有了天图资本和此前创维酷开的资金加持,他们有了更多试错和快跑的资本。
写在最后
酒旅行业的真正战场,正在从“行前预订”转向“行中体验”。
比利信息抓住的本质,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为场景方(酒店、景区)提供了“增量收入”的确定性。
这对于任何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来说,都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对于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来说,这里的启示是“场景服务颗粒度”。
你不需要做一个大平台,但你可以成为某个特定场景下,最值得被AI Agent推荐的那个“微体验”。
比如,一个古镇里的汉服租赁和跟拍服务,一个博物馆旁的文创咖啡馆,或者一个特色农产品体验作坊。
真正的机会在于,将你的服务“产品化”、“数据化”,让它能够被AI识别并精准推送给“就在附近、正有需求”的游客。
这或许是AI时代,实体小生意最性感的新增长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