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观点: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你有没有感觉,现在刷到的短视频,AI的“味道”越来越重了?
无论是惊艳的特效,还是以假乱真的数字人,AI生成内容(AIGC)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我们的屏幕。
有人觉得新奇又好玩,追着看都来不及。
也有人感到审美疲劳,甚至有些反感,怀念过去真实的人情味。
就在这个当口,TikTok悄悄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它宣布,要把AI内容的“遥控器”交还给你。
以后,你想多看还是少看AI视频,自己动动手指就能决定。
这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功能更新。
在我看来,这是内容平台在AIGC浪潮下,第一次对用户体验和内容生态做出的关键性回应。
对于我们这些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来说,这个变化背后,藏着平台风向的转变,更藏着新的搞钱机会。
TikTok的新动作,到底在调什么?
这次更新的核心,其实非常简单直接。
在TikTok的“设置”里,找到“内容偏好”选项,里面有一个叫“管理主题”的功能。
原本,你可以在这里告诉平台你对“舞蹈”、“美食”、“运动”这类内容的喜好程度。
现在,这个列表里多了一个新成员:“AI生成内容”。
就像调节音量一样,这里有一个滑块。
你可以向左滑,表示“想少看点”,也可以向右滑,表示“想多看点”,两边各有两档强度可选。
这个操作很简单,但意义深远。
它意味着平台承认了AIGC已经成为一个和“舞蹈”、“美食”并列的,正式的内容品类。
为了让这个“调节器”更有效,TikTok还在做两件技术上的准备工作。
第一件,叫“隐形水印”。
这是一种正在测试的技术,它能给AI内容打上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标记,帮助系统更精准地识别哪些是AI做的。
第二件,更关键,叫“内容凭证(Content Credentials)”。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数字“出生证明”。
未来,在TikTok上用官方AI工具创作的内容,都会自动附带这个凭证。
上面记录了它是怎么被AI制作或编辑的。即便视频被下载、转发到其他平台,这个“身份信息”也会一直跟着。
这样做,既能让AI内容透明化,也给创作者减轻了每次都要手动声明的压力。
从“猜你喜欢”到“我来决定”,算法逻辑变了
过去,我们和平台算法的关系,更像是“投喂”与“被投喂”。
算法像一个神秘的黑匣子,它根据你的点赞、评论、观看时长,拼命“猜”你喜欢什么,然后把内容推到你面前。
我们能做的,只有被动的反馈。
比如长按某个视频,点一下“不感兴趣”,或者干脆选择“刷新”推荐流,让算法重头再来。
这种模式,在内容相对单一的时代很高效。
但现在,随着Sora这类强大的文生视频工具的出现,高度逼真的AI内容越来越多。
用户的态度也开始两极分化。
继续用“一刀切”的推荐逻辑,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TikTok这次的调整,本质上是从“被动反馈”转向了“主动设定”。
它把一个重要的内容开关,从算法手里,交到了用户手里。
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算法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和你“商量”的助手。
这种从“独裁”到“协商”的转变,是人与算法关系的一次重要进化。
它承认了用户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面对AI这种新兴且充满争议的内容类型时。
这对整个内容行业意味着什么?
TikTok的动作,往往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
这个小小的滑块,预示着三大趋势的到来。
首先,内容透明化将成为平台的“标配”。
当AI可以轻易“以假乱真”,信任就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强制或自动为AI内容打上标签,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所有主流平台的必然选择。这关乎平台的社会责任,也关乎用户的基本安全感。
其次,“AI原生创作者”将迎来春天。
当AIGC被正式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内容赛道,就意味着专门从事AI绘画、AI动画、AI特效的创作者,有了明确的身份和垂直的受众。他们不再是“野路子”,而是被平台认可的“正规军”。
最后,精细化的用户运营时代到来了。
平台不再满足于粗暴地给用户打上“喜欢看美女”或“喜欢看猫”的标签。
而是会进一步细分,比如,你到底是喜欢看“真实的猫”,还是喜欢看“AI生成的卡通猫”?这种细分,为更精准的AI行业应用和商业变现打开了想象空间。
比如,专门服务AI爱好者的社区、付费的独家AI内容、专业的AI工具教程等等,都可能成为新的商业模式。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我们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到底该怎么抓住这波机会?
我给你三个直接的建议。
第一,如果你在做内容,请立刻拥抱“透明化”。不要藏着掖着你用了AI,大方地展示出来。信任是未来商业最贵的资产,诚实是建立信任的唯一路径。
第二,垂直赛道的机会来了。既然用户可以选择“多看AI”,那就意味着一个“AI内容爱好者”的精准鱼塘正在形成。你可以考虑做这个鱼塘里的“头号钓手”。
比如,专门做一个分享最新AI特效玩法的账号,或者提供面向创作者的AI视频教程,甚至是帮其他商家定制AI短视频的自动化工作流服务。
第三,把“控制权”思维用到你的产品和营销里。TikTok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渴望掌控感。你的产品能否让用户自定义?你的服务能否提供不同强度的选项?
真正的关键是,AIGC的浪潮不是要不要来的问题,而是已经来了。平台的态度从模糊转向清晰,用户的选择从被动变为主动。
对于我们来说,风向变了,船头就要跟着转。与其在原地焦虑,不如看懂规则,找到自己的新航道,赶紧下水开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