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的尽头”这么卷,机会在哪?
都说“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话一点不假。
最近,报名年龄放宽到了38岁,看似给了更多人机会,但另一边,招录名额却在缩减。
比如广东,2026年计划招录人数直接少了三成,对研究生学历的要求还越来越高。
一边是年龄焦虑缓解,另一边是难度、学历门槛和报名人数“三座大山”压过来。
结果就是,考生卷,提供培训的企业更卷。
大家都在找那个能“临门一脚”就提分的秘诀。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资源过剩的时代,粉笔业务副总裁刘帅一句话点透了本质:“智能效率是唯一稀缺的资源。”
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粉笔这家公司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的破局点。
粉笔的答案:别人找增量,我挖存量
面对内卷,大多数公司的第一反应是向外找新用户,做大规模。
但粉笔反其道而行之,把目光瞄准了自己池子里的7000多万注册用户。
他们的核心策略,就是用AI把这片存量数据的“金矿”给挖出来。
粉笔的逻辑很清晰:通过AI产品,让每个用户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从2015年做行业第一款线上题库APP,解决用户找资料的痛点;到后来开发出能容纳百万人的直播技术;再到2022年ChatGPT问世后,全力押注自研的公考垂域大模型。
技术上的每一次迭代,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更懂用户,更高效率。
这个策略的直接产物,就是一系列精准的AI应用产品矩阵。
比如,今年4月上线的“粉笔AI刷题系统班”,在国考公告发布的第二天,单日销量就冲破了14000单。
这个系统班,你可以在“粉笔”App里找到。它的核心不是给你一套固定的课程表,而是通过AI精准诊断你的能力短板,然后动态规划你的学习路径,实现“千人千面”的靶向练习。
简单来说,你不用再盲目刷题,AI会告诉你该刷什么,怎么刷,学习的掌控权回到了你自己手里。
这套AI商业模式,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光有技术还不够,能跑通商业模式才是王道。
粉笔的AI商业模式拆解开来看,非常聪明,它不是单一的,而是组合拳。
首先,核心产品“AI刷题系统班”是一次性付费产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它的累计销售额就突破1600万元,全年有望贡献1个亿。更关键的是,近20万购课用户里,90%是注册超过1年的老用户,复购和转化率极高。
其次,他们还推出了“AI面试点评”这类按次付费的产品。它能模拟考场环境,突破时空限制,让考生随时随地练习面试。目前,这个产品的累计点评量已经达到470万次,覆盖35万用户。
最后,还有订阅制的“粉笔AI老师”,提供更日常的答疑和辅导服务。
这种“系统班引流 + 高频次付费 + 订阅服务”的多元化模式,分层满足了用户从系统备考到碎片化练习的各种需求,把用户价值吃得透透的。
这套打法不仅提升了用户端的学习效率,对粉笔自身的降本增效也效果显著。
比如,24小时在线的AI老师,大大降低了对名师的依赖;图书成本也从21%降到了15%。
增长的发动机和潜在的刹车片
粉笔未来的增长点,肉眼可见。
最大的发动机,就是那7000万用户和他们贡献的海量学习数据。
这些数据是训练垂域大模型的最佳燃料,让粉笔的AI比任何通用大模型都更懂公考。内部测试显示,它在多个科目上的表现都优于DeepSeek,这就是难以复制的数据壁垒和技术护城河。
此外,AI产品的成功验证,让粉笔可以快速将模式复制到其他职业教育领域,比如事业单位、国央企考试,甚至是社会求职,想象空间巨大。
当然,风险也存在。
首先是持续的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1.08亿元,还重新分配了IPO资金加码AI,这是一场“军备竞赛”,对现金流是考验。
其次,虽然AI带来了利润增长,但公司整体营收受宏观招录政策影响,出现过波动。如何平衡好技术投入与短期业绩,是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难题。
最后,行业内的竞争者也在觉醒。当别家也开始发力AI,粉笔能否保持先发优势,还需要持续观察。
写在最后
粉笔的案例,给所有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一个AI落地的绝佳范本。
真正的关键是,粉笔没有去追逐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通用大模型,而是深耕自己最熟悉的“公考”这一个AI教育垂直领域。
它的本质在于,利用AI技术,将自己已有的核心资产——海量用户数据,转化为了新的、确定性的增长引擎。这是典型的存量博弈时代的胜利法则。
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这里面有三个可以直接借鉴的启示:
第一,不要总想着颠覆平台,先想想你所在的行业里,哪个环节的效率最低、痛点最深。用AI去改造它,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第二,数据是你最有价值的资产。哪怕业务再传统,从今天起,就要有意识地、结构化地积累你的用户数据和业务数据。未来,这就是你用AI武装自己的弹药库。
第三,商业模式要灵活。AI工具不一定非要卖软件,可以卖服务、卖效果、按次付费、打包进解决方案。像粉笔一样,设计一个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才能最大化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