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To B 的集体迷茫:从模型崇拜到价值拷问
如何将技术实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是摆在整个大模型行业面前的集体命题。经历了「百模大战」的喧嚣,市场已经从单纯的模型参数比拼,转向对商业化落地的现实拷问。
智谱AI前COO张帆的观察一针见血:客户提问的变化,精准地折射出市场的演进。从早期的「为什么不用开源」,到中期的「数据安全」,再到如今直击灵魂的「业务指标怎么提升」。这标志着AI To B正在走出为CEO焦虑买单的「情绪价值」阶段。
搭建一个**ai知识库**或问答系统,绝不等于实现了业务价值。如果只是给现有流程打补丁,本质上仍是「应用AI工具的公司」,而非真正的AI原生企业。当下的集体迷茫在于,大多数企业采购了AI,却发现它难以融入核心业务,更无法直接驱动增长。
跳出内卷:元理智能的「商业强化学习」新路径
正是看到了这一行业痛点,张帆选择离开智谱创立元理智能,并迅速获得8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他瞄准了一个更艰难、但价值更广阔的「非共识」赛道:**商业强化学习**(RL for Business)。
当前主流的AI To B模式,多依赖于「定制化+SFT」的固定工作流,部署成本高、场景适配慢,一旦模型升级,前期投入可能付诸东流。这种模式无法规模化,也无法触及企业的核心动态业务。
元理智能的破局思路,是利用强化学习,构建能在真实商业环境中自我进化、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智能体**。其核心不再是「为知识建模」,而是「为学习建模」——让AI像人一样,通过实践、反馈和调整,从一个通用模型(高中生),成长为能胜任特定岗位的专家(医生、销售)。
不止是Agent:如何打造可自我进化的「智能员工」?
要让AI真正成为生产力,就必须让它具备「不对称」的智能。通用大模型是“对称”的,什么都懂一点,但都不精。而企业的竞争力恰恰来自于其独特的、不对称的优势。元理智能的目标,就是为企业建立一所「模型大学」,培养具有行业特质的智能专家。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模拟真实商业博弈的「沙盒环境」。以**AI获客**和**ai客服**场景为例,系统需要定义客户角色、产品信息、销售策略等核心要素,并建立以业务指标(如转化率、客户满意度)为导向的奖励机制。AI在其中反复进行销售模拟,根据结果好坏不断优化自身策略,最终进化成王牌销售。
这种模式的挑战极大,它不仅需要顶尖的强化学习技术,更需要对商业场景的深刻洞察。但一旦成功,其价值也是巨大的:企业将获得能够规模化部署、持续自我优化的「智能员工」,实现「算力即业绩」的飞跃。
黑喵观点:真正的护城河是「为学习建模」
黑喵认为,元理智能选择的「**商业强化学习**」路径,抓住了当前AI to B的核心矛盾。它跳出了基础模型和应用工具的红海,切入了一个更高维的战场。
真正的关键在于,竞争的本质从模型本身,转移到了对「商业环境的抽象和建模能力」上。谁能更精准地构建高保真的商业模拟环境,定义出有效的奖励函数,谁就能训练出更强大的**企业智能体**。这道护城河,是技术与行业Know-How的深度融合,极难被复制。
对于寻求AI转型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思路的转变。与其盲目采购工具,不如思考如何将自身最核心的业务流程,抽象成一个可供AI学习和进化的「训练场」。从一个具体的工种,如**ai客服**或销售助理开始,用真实的业务指标去衡量AI的价值,这才是通往AI原生企业的正确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