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浪潮下的“淘金者”与“卖水人”
OpenAI 创业主管 Marc Manara 的观点非常明确:人工智能的现实,早已超越了想法和实验的阶段。AI 原生公司的年收入正冲击2亿美元大关,产品迭代周期从几周缩短到几天。
在这场淘金热中,OpenAI 无疑是最大的“卖水人”,它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模型和API,让无数创业者得以快速启动。但当所有人都依赖同一个水源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OpenAI 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一方面,OpenAI 积极扶持创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持,希望开发者们能基于其平台创造出更多价值。这是它给出的“胡萝卜”。
但另一方面,OpenAI 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产品边界,这根“大棒”让创业公司时刻面临着 **平台风险**。就像苹果不断将热门应用的功能整合进 iOS 系统一样,OpenAI 也在蚕食那些仅仅是其技术“包装层”的市场。
据报道,OpenAI 计划推出针对销售、软件开发等场景的“AI 代理”,比如每月收费高达1万美元的 **AI编程** 助手,这将直接与生态内的部分创业公司形成竞争。
创业公司的两种生存法则
面对巨头的阴影,创业者们逐渐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第一种是“共生策略”,即深度绑定 OpenAI,利用其最新的能力快速构建应用,抢占市场先机。例如,将 ChatGPT 的能力无缝集成到 Canva 等现有应用中,优化用户体验。
第二种则是“独立策略”。正如 ZenML 等公司所倡导的,通过开源框架构建自己的小型、专有模型。这些模型或许在通用能力上不及 GPT-4,但在特定的 **垂直领域** 表现更佳,成本更低,并且能有效降低对单一 API 供应商的依赖。
这条路的核心在于构建私有的 **ai知识库**,让模型更懂特定行业的“行话”,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技术壁垒。就连 Sam Altman 自己也承认,未来将是大型通用模型与小型专用模型并存的混合模式。
最大的机遇与最致命的风险
对于 AI 创业公司而言,最大的增长点在于利用 OpenAI 提供的杠杆,快速实现产品化,验证市场需求。这在前所未有地降低了技术门槛和启动成本。
然而,最致命的风险也源于此。过度依赖单一平台,意味着公司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中。一旦 OpenAI 调整 API 政策、发布竞品,或者像之前那样出现领导层危机,都可能对创业公司造成毁灭性打击。
同时,巨头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顶尖研究员离开 OpenAI 或 Google,创办 Periodic Labs 这样的公司,并迅速获得巨额融资,这预示着新的颠覆者随时可能出现。
黑喵观点:给 AI 创业者的三个启示
黑喵认为,在当前的 AI 生态中,创业者需要保持清醒,看透现象背后的商业本质。
首先,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调用 API 的能力,而是你对特定工作流的理解和改造。无论是帮企业做 **AI获客**,还是构建内部知识库,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别人无法复制的专有数据和业务流程。
其次,要“离炮弹远一点”。避免在 OpenAI 明显会进入的核心领域与其直接竞争。选择一个足够深的 **垂直领域**,深耕下去,让通用模型无法轻易取代你的专业价值。
最后,拥抱混合模型架构。未来,聪明的公司会像配置资产一样配置 AI 能力。核心业务和敏感数据用自研的小模型处理,通用任务则交给 OpenAI 这样的大模型。自主可控与效率最大化,两者都要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