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圈也开始卷营销了?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会员促销活动。当双十一电商激战正酣时,AI 领域似乎还很安静,直到 Kimi 智能助手扔下了一颗“社交炸弹”。
月之暗面(Moonshot)没有选择常规的价格战,而是推出了一场“砍价挑战”。这并非简单的打折,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人机交互实验,完美复刻了拼多多的病毒式传播精髓,成了AI界的“砍一刀”。
在各大厂商还在比拼模型参数和技术性能时,Kimi 提醒了所有人:技术竞争的下半场,用户增长和市场心智的争夺已经悄然开始。这标志着 AI 产品的竞争,正从单纯的技术实力比拼,转向更懂人性的用户运营。
Kimi 抄作业,为何偏偏选中拼多多?
点开 Kimi 的“砍价”海报,你会发现这和别家“点击即送”的福利完全不同。它设定了一套反常规的规则:用户必须与一个“Kimi砍价守门员”持续对话,提升好感度,才能解锁优惠。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摩擦力”。在所有产品都追求“一键完成”的时代,Kimi 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求用户投入时间、精力和创造力。这背后是其高明的用户筛选策略,通过一个看似反人类的设计,将真正的潜在高价值用户识别出来。
这场活动不再是冷冰冰的程序交互,而更像是一场与 **AI数字人** 的心理博弈。用户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攻略一个角色,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挑战欲和分享欲,为后续的病毒式传播埋下了关键的种子。
从任务到游戏:一场全民参与的AI攻防演练
活动上线不到24小时,社交网络上就充满了五花八门的“通关攻略”,上演了一场普通用户与AI的攻防战。初级玩家试图“以情动人”,从中获得1-5分不等的随机好感度,这本身就是对Kimi多轮对话能力的最好展示。
中级玩家则开始“角色扮演”,从写作业的小学生到自称秦始皇,用各种清奇的脑洞测试系统的边界。而最高阶的玩家,则直接采用技术手段,通过注入特定提示词和伪代码,试图直接“hack”系统,一轮对话就拿到最终优惠。
用户们绞尽脑汁构思的各种土味情话和创意 **AI文案**,不仅是为了“砍价”,更是在无形中帮助 Kimi 完成了一次大规模、高强度的模型压力测试和红蓝对抗。这波操作,堪称 **AI获客** 的经典案例,用极低的成本,实现了品牌曝光、用户拉新和产品测试的三重目标。
黑喵观点:增长的本质是“有效互动”
Kimi 这场活动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把一次常规的营销,升级为一场集产品演示、用户筛选和数据收集于一体的“社会实验”。
真正的关键是,它深刻洞察了人性。相比直接的利益,通过努力和智慧赢得的“战利品”更具吸引力。Kimi 创造的“摩擦力”不是阻碍,而是一种高效的过滤器,精准筛选出了那些对AI有好奇心、有探索欲、愿意投入时间的核心用户。
这对所有AI创业者是一个重要启示:当技术逐渐拉平,单纯的功能堆砌已无法构建壁垒。未来的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于你与用户“关系”的深度。无论是做一个有趣的 **AI客服**,还是设计一套游戏化的新手引导,本质都是在创造“有效互动”。
最终,能留住用户的,不是你的模型跑分有多高,而是你创造的体验是否足够独特、足够有吸引力。Kimi用一次“砍一刀”,为所有AI产品如何从“可用”走向“好玩”和“爱用”,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