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T这东西,快40年都没变过了?
你有没有算过,做一份PPT,有多少时间花在思考内容,又有多少时间是在调整字体、对齐框框?
Gamma的创始人Grant Lee就算过,结果是90%的时间都在“瞎忙活”。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
将近40年来,PowerPoint和Google Slides定义了我们做演示文稿的方式。
但世界变了,我们沟通的方式也变了。
远程办公、异步沟通成了常态,但我们还在用静态的16:9画布来表达想法。
这个市场太需要一个破局者了。
不是再做一个比PPT“好一点点”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
Gamma看到了这个机会,他们赌的不是另一个设计工具,而是用AI原生思路重构整个表达流程。
他们要解决的,是那个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痛点:面对空白页面的恐惧。
50人团队年入7亿,Gamma做对了什么?
Gamma最近的数据非常惊人:50人左右的团队,7000万用户,实现1亿美金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估值更是达到了21亿美金。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盈利的。
在AI行业普遍烧钱换增长的背景下,Gamma银行里的现金比历史上所有融资加起来还多。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Gamma的产品策略是“内容优先,设计在后”。
你不用再像个设计师一样去拖拽像素,你只需要像在Notion里打字一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AI会自动帮你处理排版、配色、找图,一键生成一份精美的演示文稿。
这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
其次,他们把AI用在了最关键的地方:解决“空白页面问题”。
你只需要输入一个模糊的标题或想法,AI生成PPT就能快速生成一个完整的草稿。
你的工作从“从0到1的创作”变成了“从1到100的编辑”,心理负担瞬间小了很多。
这种体验的转变,是他们用户激活率暴增的关键。
他们的商业模式也很清晰,提供免费版吸引海量用户,再通过Plus、Pro等订阅计划转化付费客户。
同时,他们还推出了API服务,让其他企业能把Gamma的生成能力集成到自己的工作流里,比如连接CRM自动生成销售报告,这打开了B端市场的想象空间。
增长的秘密,藏在网红营销里?
面对微软、谷歌这样的巨头,一个创业公司怎么活下来?
Gamma的创始人从第一天起就把“增长”刻在了骨子里。
他们的增长飞轮可以总结为两点:让创作极其简单,让分享极其简单。
当一个工具足够好用,用户就会自发地分享,口碑传播是他们超过50%新用户的来源。
但他们没有干等着口碑发酵,而是主动出击,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杠杆:红人营销。
不过,他们不做那种砸钱找百万大V念稿的“假合作”。
而是创始人亲自下场,去和大量的Micro-influencer(微型影响者)沟通。
这些人粉丝不多,但和粉丝的连接更真实。
Gamma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去分享一个自己真正觉得好用的工具。
他们发现,在LinkedIn上做这类营销,转化率比其他平台高出4到5倍。
这个策略像一个放大器,每当他们在红人营销上投入1美金,就能额外带来1.5个自然增长的用户。
这种精细化、高ROI的增长策略,正是他们能保持小团队、高效率的关键。
写在最后
Gamma的故事,给当下的AI创业者带来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第一,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过度依赖大模型,而是构建“human in the loop”的独特工作流。
AI是副驾驶,最终用户需要的是掌控感。Gamma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用AI解决了80%的繁琐工作,但把最后20%的决策权和创造权交还给了用户。
第二,“小而美”正在成为AI时代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组织模式。
Gamma坚持“极其缓慢地招聘”,保证团队的高标准和文化一致性。事实证明,团队规模翻倍,不代表产出能翻倍。方向的正确性远比单纯的速度重要。
第三,从第一天起就像一家真正的公司一样思考,用利润驱动增长。
“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模式已经过时了。Gamma在A轮融资前就实现了现金流为正,这让他们在发展中拥有了极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对于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来说,Gamma不仅是一款好用的AI办公工具。
它更是一个范例:在一个看似饱和的红海市场,如何通过AI找到差异化定位,并用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活下来,甚至颠覆巨头。
Gamma官网是gamma.app,感兴趣的你可以去体验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