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内容创作,为什么突然火了?
最近,AI圈子里最热的话题,除了Sora和各种Agent,就要数3D大模型了。
就在不久前,一支年轻的95后团队“影眸科技”刚刚宣布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领投方是蓝驰创投,字节跳动和红杉中国也早早入局。
这已经不是个例,另一家由95后创立的3D大模型公司VAST,成立一年半也成了行业头部。
你会发现,这个赛道突然变得异常拥挤和热闹。
传统的3D内容生产,一直是个苦活累活。
无论游戏、影视还是工业设计,建模师们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过程极其枯燥。
AI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就像AI绘画和AI视频一样,人们也期待着用一句话生成一个3D模型。
这个趋势背后,是大厂的跑步入场。
腾讯发布了混元3D世界模型,字节也推出了Seed3D,就连游戏平台Roblox也开源了自己的技术。
当巨头们开始布局,说明这个市场真的要爆发了。
3D生成的效果,终于从过去的“基本不能用”,跨越到了“好像可以试试”的阶段。
这对于整个内容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即将到来的效率革命。
不做2D升维,影眸科技的路走对了吗?
在所有人都想走捷径的时候,总有人选择最难的那条路。
影眸科技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原生3D”的路线。
简单说,就是不用2D图片去“猜”3D模型,而是直接用海量的原生3D数据来训练模型。
这条路在当时几乎没什么人走,因为数据少、难度大,甚至可能导致产品晚上线半年。
但他们的判断是,从2D升维的技术有天然的天花板,精度永远达不到工业级要求。
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他们的研究成果CLAY不仅在顶级学术会议上拿奖,也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
最近,他们推出的新一代模型Rodin Gen-2,更是带来了一项行业里很新的功能:“Bang to Parts”。
你可以理解为,让一个生成好的3D模型,像爆炸一样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零件。
比如一个机器人,可以一键拆分成头部、身体、四肢,而且每个部件你都能单独编辑和重建。
这个功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完美契合了真实的工作流。
游戏里换装备、工业设计里改细节,都需要模块化的操作。
这项功能是影眸科技基于其产品Hyper3D.AI平台推出的,创作者可以在该网站上体验到。它彻底改变了过去“先分别生成,再费力组合”的低效流程。
这背后,是AI真正“理解”了物体的结构,而不只是画一个空壳。
这种对行业工作流的深刻理解,或许正是这群年轻人能杀出重围的关键。
游戏之外,3D生成还能怎么赚钱?
影眸科技已经拿下了头部UGC游戏平台的重磅合作。
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玩家可以在手机上,实时生成自己想要的宠物或道具。
为了实现这个场景,他们甚至专门优化出一条模型线,把生成速度压缩到了10秒以内,几乎和AI画图一样快。
这种深度的AI行业应用,证明了3D生成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化的能力。
但游戏只是开始。
另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是3D打印。
像拓竹这类消费级3D打印机的普及,让普通人也能把数字模型变成实体。
影眸科技已经和头部的3D打印厂商合作,用户可以用Rodin模型生成独特的模型,然后直接打印出来。
他们的商业模式也很清晰:以核心的模型算法为基础,为不同行业提供SaaS化的软件服务。
同样在这个赛道,VAST公司的核心产品Tripo,也是一个多模态3D大模型平台,支持文生3D、图生3D。
VAST通过开源其TripoSR模型,构建了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在创作者生态中影响力巨大。
未来,工业设计、电商领域的AI电商运营、AR/VR内容制作,都是3D大模型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3D内容,正在成为构建未来数字世界的重要拼图。
写在最后:普通人和创业者,如何抓住这波红利?
黑喵观点:
对创业者来说,基础大模型的战争已经结束,真正的机会在应用层,尤其是有行业壁垒的垂直场景。
影眸科技和VAST的成功,关键不在于模型参数有多大,而在于他们深刻理解了游戏开发者和3D创作者的真实痛点。
你的产品不是要复刻一个旧工具,而是要定义一种全新的工作流。这才是AI应用层的核心价值。
对于小微企业和内容创作者,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过去高不可攀的3D资产制作,现在门槛被大大降低。
你可以尝试使用Hyper3D.AI或Tripo这类工具,为你的产品生成3D展示模型,为你的营销内容创作独特的视觉元素。
一个懂AI的电商运营,可以用它快速生成商品模型,成本可能只有过去的百分之一。
更本质的是,3D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空间一致性”。
无论是AI生成视频,还是未来的具身智能,都需要一个能精准理解三维空间的底层基座。
今天我们看到的3D生成,只是冰山一角。它正在成为下一代智能应用的底层基础设施。
现在开始学习和使用这些AI设计工具,你就在为未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