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Agent满天飞,谁来给它上把锁?
最近,如果你和我们一样身处创业圈,一定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浪。
那就是AI Agent。
从自动写代码、做市场分析,到帮你管理日程、回复邮件,这些不知疲倦的“智能员工”正在渗透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人人都想用AI来降本增效,这当然是好事。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当这些AI Agent拥有越来越高的权限,能接触到你公司的核心数据时,风险也随之而来。
它会不会不小心泄露了客户的敏感信息?
它会不会被恶意指令操控,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
这就好像你给了一位新员工办公室的所有钥匙,却没有告诉他哪个房间不能进。
过去的IT安全体系,比如防火墙、杀毒软件,是为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互设计的。
它们根本防不住这些新型的、由AI驱动的内部“员工”。
市场需要一把全新的锁,一把专门为AI Agent定制的“安全锁”。
这个巨大的市场空白,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价值千亿的赛道。
而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这个赛道里一位刚亮相就惊艳全场的选手。
Runlayer凭什么一出手就拿下8家独角兽?
就在最近,一家名为Runlayer的初创公司,宣布完成了11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领投的是Khosla Ventures的合伙人Keith Rabois和Felicis,都是硅谷顶级的投资机构。
更让人惊讶的是,Runlayer才刚刚走出“潜行模式”,就已经拿下了包括Gusto、dbt Labs、Instacart和Opendoor在内的8家独角兽或上市公司客户。
这在初创公司里是极为罕见的成绩。
那么,Runlayer到底做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提供的是一个“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安全平台。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技术化,我用一个比喻来解释。
你可以把Runlayer想象成一个AI Agent的“行为权限管理器”。
它就像一个精密的阀门,安装在你的业务系统和各种AI Agent之间。
企业IT部门可以通过Runlayer平台,精细地设定每个AI Agent能看到什么数据、能调用哪些工具、能执行哪些操作。
比如,你可以设定“客服AI”只能访问客户的公开信息和订单历史,绝对不能触碰财务报表。
你也可以设定“营销AI”可以调用邮件发送工具,但不能执行删除数据库的操作。
这就是Runlayer的核心价值: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强大的AI安全和风险管理能力。它的官网是 Runlayer.com,你可以去感受一下他们的产品理念。
创始人Andrew Berman是一位连续创业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创办公司了。丰富的经验让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痛点。
这条又新又热的赛道,机会在哪?
Runlayer的成功融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胜利,它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趋势。
AI应用的重心,正在从“模型能力”转向“产业落地”。
而在落地过程中,安全和合规,永远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这就好比汽车工业发展早期,大家都在比拼谁的发动机马力更大、跑得更快。
但当汽车要大规模上路时,安全带、刹车系统、交通规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AI Agent安全赛道,就是AI时代的“安全带和刹车系统”。
旧的IT安全逻辑,是“边界防御”,在公司网络外围建一堵墙。
新的AI安全逻辑,是“零信任”和“上下文感知”,它假设每个行为都可能是危险的,必须根据当下的情境来判断是否放行。
对于我们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来说,这里面藏着巨大的机会。
一方面,如果你也是一家技术型创业公司,可以思考是否能在更细分的垂直领域提供AI安全解决方案。
比如,专门为金融行业、医疗行业或电商行业定制的AI Agent安全服务。
另一方面,就算我们不直接做安全产品,也必须建立起AI安全的意识。
在选择和使用任何第三方AI工具时,都要问一句:我的数据安全吗?它的操作权限可控吗?
这不仅是对你的公司负责,更是对你的客户负责。
写在最后
AI Agent的安全,不是一个技术选项,而是一个商业必选项。它将成为所有AI应用的基础设施。
真正的关键在于,安全不再是业务的阻碍,而是信任的基石。谁能为客户提供更可信、更安全的AI服务,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胜出。
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不要总想着做平台,可以从“插件”和“中间件”切入。针对特定场景,为大型AI生态提供安全增强模块,这是一个轻量且高价值的创业方向。
对于小微企业主,我的建议更直接:现在就开始盘点你公司内部正在使用的AI工具。花一个下午,列出它们分别能接触到哪些数据,并思考潜在的风险。这个简单的动作,可能会在未来为你避免数百万的损失。
未来的变量在于,当AI Agent开始互相协作时,安全和管理的复杂度会呈指数级增长。今天的Runlayer只是一个开始,这个赛道远未到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