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AI工具
  • AI提示词
  • AI培训视频教程

快手可灵AI收入预测翻倍:烧钱抢算力,是豪赌还是新基建的入场券?

undefined

AI圈不说人话,上来就砸万亿?

你最近是不是也被各种AI新闻刷屏了?

一会是OpenAI要搞个1.4万亿的算力计划,一会是马斯克也要建个超级数据中心。

这些天文数字,听着就像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跟我们这些做点小生意、带个小团队的创业者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新的“基建狂潮”,就像当年的“要想富,先修路”。

只不过,今天修的不是高速公路,而是“算力高速”。

科技巨头们在疯狂地建数据中心、抢GPU,就是在铺设这条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

路铺好了,上面跑什么车,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机会。

就在这场全球巨头的算力军备竞赛中,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快手,也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且,这个答案非常具体,具体到了一个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

快手这次为什么敢这么猛地砸钱?

答案很简单:因为AI真的开始赚钱了。

最近,快手CFO金秉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他们旗下的可灵AI,预计2025年的全年收入,将从年初计划的6000万美元,飙升到约1.4亿美元。

翻了一倍还多。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超预期的增长,快手才决定加大投入,计划明年在AI相关的资本支出(Capex)上,实现“中高双位数”的同比增长。

说白了,就是要花更多的钱去买服务器、建数据中心,为可灵AI这样的“现金牛”业务储备更多弹药。

这跟那些还在画大饼、讲故事的公司完全不同。

快手的逻辑是,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所以我才敢下更大的赌注。

这背后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AI应用,特别是像AI视频生成这样的应用,已经找到了明确的商业模式,走过了只靠融资烧钱的阶段。

1.4亿美元,可灵AI的钱从哪儿来?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可灵AI到底是个啥?它怎么就能赚这么多钱?

简单来说,可灵AI是快手自研的一款文生视频大模型,对标的是OpenAI的Sora。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超级智能的视频导演。

你只需要给它一段文字,比如“一只柯基穿着宇航服在月球上奔跑”,它就能给你生成一段质量相当不错的短视频。

你可以在快手的剪辑工具“快影”App里体验到它的部分功能。

它的核心能力就是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创作的门槛。

过去,你想做个特效短片,得找团队、找后期,成本动辄几千上万。

现在,你可能只需要动动嘴皮子,或者花点小钱,就能让AI帮你搞定。

它的商业模式也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是面向C端创作者的付费功能。比如提供更高清的画质、更长的生成时长、或者更高级的定制功能,这些都可以成为付费点。

其次,也是更大的想象空间,是面向B端的商业化应用。

想象一下,一个电商小微企业主,以前想给每个产品都拍个精美的广告短视频,成本太高了。

现在用可灵AI,他可以低成本、批量化地生成海量的商品展示视频,用在抖店、快手小店或者商品详情页里,转化率能不高吗?

这就是AI商业化的魅力,它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帮你更高效地赚钱。

牌桌上的筹码,是机会还是泡沫?

当然,快手的大手笔投入,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AI这个赛道,赢家通吃。算力的投入就像牌桌上的筹码,不下注肯定出局,下注了也未必能赢。

你看,全球的科技巨头都在疯狂加码,OpenAI、Meta、谷歌,没有一个是善茬。

这场竞赛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资本、人才和生态的全方位较量。

快手的优势在于,它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内容生态。它不需要从零开始找用户,可灵AI生成的内容可以直接在快手平台分发、验证、变现,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同时,快手也不只是押宝可灵AI。他们在AI编程工具等企业服务领域也在布局,这说明他们在寻找多个增长点,分散风险。

对于创业者来说,巨头们的豪赌恰恰是我们的机会。

他们投入巨资建好的“算力高速”,我们普通人可以通过API接口“按次付费”上路。成本极低,但想象空间巨大。

泡沫吹起来的时候,最怕的是你手里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你手里有一个好的应用场景,那泡沫就是帮你起飞的东风。

写在最后:小微企业主的AI入场券在哪里?

作为在行业里看了20年商业变迁的老兵,我给你几个实在的判断和建议。

首先,别再争论AI是不是泡沫了。本质在于,这是一次生产力工具的代际革命,就像从算盘到计算器。你现在要考虑的不是用不用,而是怎么用好它来降本增效。

真正的关键是,找到AI和你现有生意的结合点。

我给你三个可以直接上手的方向:

第一,内容生产的“AI平权”。如果你是做电商、做本地生活、或者做自媒体的,立刻去研究可灵、Pika、Sora这类AI视频工具。它们是你最低成本的“视频制作团队”,能帮你把图文内容,批量升级为更吸引人的视频内容,这是最直接的搞钱机遇。

第二,工作流程的“AI自动化”。别把AI当成一个玩具,把它看成一个能7×24小时工作的虚拟员工。无论是客服问答、数据分析还是营销文案撰写,思考一下哪个环节最重复、最耗时,然后去找对应的AI工具去优化它。AI自动化工作流定制,是未来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抓住“应用层”的创业机会。巨头们负责修路,我们负责在路上开各种各样的“特色服务车”。比如,做一个专门服务于餐饮老板的AI营销视频生成器,或者一个服务于律师的AI合同审查工具。真正的机会,在于你对垂直行业的理解,加上AI这个放大器。

未来最大的变量,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使用技术的方式。快手的故事告诉我们,AI的商业化已经发令枪响,现在入场,一点都不晚。

探索更多 AI,让你的效率与认知全面升级
0
加入AI学习第一站,精选2025年,AI工具、提示词、变现教程。 【戳我查看 】资料目录 【戳我登录】获取资料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