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圈最近这么热闹,到底在忙啥?
最近,我发现AI圈子里的各种活动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不再是只有技术大牛才能参与的闭门会议。
从零门槛的创作比赛,到顶级VC的私密分享,这股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活动要么太高深,要么离自己太远。
但事实恰恰相反。
这些活动的密集出现,其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
它意味着AI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概念走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流。
无论是想搞副业的普通人,还是寻求突破的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这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窗口期。
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逻辑,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点。
这不仅仅是凑热闹,更是看清未来方向的关键一步。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虚的,就来扒一扒这些活动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机遇。
普通人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找到新的增长点。
从“人人都能玩”到“硬核大神局”,机会在哪?
这波AI活动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两极分化。
一边是极度亲民,另一边则是极度精英。
先说亲民的,典型代表就是豆包联合英特尔搞的「一点都不技术」创作挑战赛。
你没看错,名字就叫“一点都不技术”。
不需要你懂编程,甚至连代码都不用写一行。
你只需要用一句话或一张图,在“豆包-应用生成”平台上,最快5分钟就能生成一个网页、小工具或游戏。
这种活动的本质,是AI工具的极度普惠化。
它把创意的门槛降到了历史最低,让任何有想法的人都能快速验证自己的MVP(最小可行性产品)。
对于小微企业主来说,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快速制作一个营销活动页面或一个内部效率工具。
而另一端,则是像豆包MarsCode AI编程挑战赛、深圳科创学院的“极客营”这类硬核活动。
这些是真正面向开发者的“神仙打架”现场。
它们比拼的是技术深度、算法创新和对AI能力的极致运用。
这说明,虽然AI工具越来越简单,但底层的技术竞争却愈发激烈。
对于技术型创业者来说,参加这类比赛是展示实力、链接资源、甚至直接拿到投资或工作机会的绝佳途径。
这两类活动并行,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AI应用的生态:底层技术越来越卷,而上层应用越来越简单。
硅谷顶级VC的悄悄话:别只盯着软件了
当我们还在讨论各种AI软件和模型时,顶级的思考者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顶级风投a16z最近的几次分享,就透露了非常重要的趋势。
a16z的合伙人在北京举办的「From Lab to Market」活动,专门面向AI和具身智能领域的研究者。
什么是具身智能?
简单来说,就是让AI拥有身体,能与物理世界交互,比如机器人。
a16z的创始人Marc Andreessen更是在闭门峰会上直言,AI竞赛的第二阶段就是机器人技术。
他认为,即使在软件上保持领先,如果硬件和机器人制造跟不上,比赛可能就结束了。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提醒。
过去我们谈论AI,更多是在谈论算法、模型和软件应用。
但未来,AI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上。
从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到智能家居,硬件将是AI落地最重要的载体。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新的蓝海市场正在形成。
如果你还在软件的红海里厮杀,不妨抬头看看,硬件与AI结合的领域可能藏着更大的机会。
这不仅是技术趋势,更是未来十年商业格局的核心变量。
而像极客公园创新大会这类活动,汇聚了何小鹏、王小川等行业大佬,他们讨论的焦点,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软件层面。
写在最后:普通人怎么抓住这波红利?
黑喵观点来了。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最实际的问题:作为普通人或小创业者,到底该怎么做?
首先,请立刻抛弃“AI技术门槛高”的旧观念。本质在于,AI正在变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
真正的关键是,利用好那些“一点都不技术”的AI工具,把你的创意和业务需求快速产品化。不要等,不要学,现在就用起来,去测试市场。
其次,如果你是技术从业者,不要只满足于调用API。去参加那些硬核的AI编程比赛,那里不仅有奖金,更有高质量的人脉和前沿视野。
未来变量在于,AI人才的竞争会从“会用”转向“会造”和“会深度优化”。
再次,一定要开始关注“具身智能”和AI硬件。这不只是大公司的游戏,很多垂直场景的小型智能硬件,结合AI后会有巨大的商业机会。
想想你的行业里有哪些重复性的物理劳动,那里可能就藏着一个AI机器人的创业机会。
最后,多参加高质量的线下活动。无论是Founder Park聊全球化团队,还是极客公园的认知集结,与聪明人交流永远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AI时代,信息差就是最大的成本。别当旁观者,躬身入局,哪怕只是从参加一个线上挑战赛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