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ra 一出,短视频巨头为何集体焦虑?
自从OpenAI的Sora模型横空出世,整个内容行业都感受到了那股扑面而来的颠覆感。
它不仅仅是一个“文生视频”工具,更像一个世界模型的雏形。外界甚至开始讨论,Sora是否具备成为下一代社交网络平台的潜力。
这一幕,让长期稳坐短视频头把交椅的抖音和快手,都捏了一把冷汗。
你想想,如果内容生产的源头被彻底改变,“人人皆可拍大片”成为现实,那么平台赖以生存的创作者生态和内容供给逻辑,是不是也得被迫重构?
这种底层的焦虑,是真实且紧迫的。
快手不硬刚,可灵AI选了条更务实的路
面对Sora掀起的滔天巨浪,快手似乎无意正面硬碰硬。
快手科技创始人兼CEO程一笑在业绩电话会上明确了可灵AI的定位:现阶段,核心目标是聚焦“**AI影视制作**场景”,聚合资源打磨技术与产品。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选择,它清晰地画出了可灵AI与Sora的不同路线图。
Sora的路径,是先在消费级市场引爆,让普通用户体验到“生成一切”的快感,再逐步向专业领域渗透。它追求的是生成力本身,像一场技术的海啸,试图创造一个新世界。
而快手的可灵AI,则是反着来。它选择先为专业创作者和商业场景凿开一条路,将AI融入现有的商业闭环里。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改造旧世界”。
这个策略体现在快手对“漫剧”这一赛道的重注上。
AI的介入,让这种介于动漫和短剧之间的内容形态突然提速。快手抓住机会,用可灵AI深度参与上游制作,并推出扶持计划,提供流量和算力支持,试图在这个火山口上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如果你想体验可灵AI,它目前主要集成在快手旗下的剪辑工具“快影”App中。你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片,直接生成视频片段。这个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是目前AI视频生成的核心能力。
它的目标用户很明确:需要快速、低成本生产视频内容的广告营销人员、自媒体创作者等专业用户(Prosumer)。
可灵AI的“搞钱”算盘:谁在为它付费?
绕开大众消费者,先服务专业人士,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非常清晰:专业用户有明确的付费意愿和能力。
财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可灵AI的收入中,有将近70%来自于P端(Prosumer)的付费订阅会员。这些兼具C端传播属性和B端付费能力的用户,是目前视频生成大模型最核心的受众。
在稳固P端基本盘的同时,可灵AI正积极向更专业的B端工业级场景进军,主要瞄准了游戏和影视两大领域。
在游戏方面,可灵AI已经和网易的热门手游《逆水寒》达成合作。它将AI视频生成能力内置于游戏中,让玩家可以自己创作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的社交玩法。你可以在《逆水寒》手游中体验到这一功能。
在影视制作上,快手更是亲自下场。他们联合星芒短剧,用可灵AI出品了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这部作品的累计播放量近2亿,证明了AI已经可以作为一种协作工具,大规模嵌入到剧集创作流程中。
对影视工作者来说,可灵AI目前主要用于前期概念设计、特效镜头和空镜头的制作,这能极大地提升效率、降低试错成本。
这条“P端付费+B端探索”的商业化路径,虽然不如Sora的故事性感,但胜在稳健、确定性高。它让快手在投入巨大的AI军备竞赛中,有了持续造血的能力。
写在最后:给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的AI落地启示
作为一名观察商业和技术20年的老兵,我认为快手可灵AI的打法,对我们小微企业主和创业者来说,有三点非常重要的启示。
第一,别总想着追风口,要学会找准“切口”。面对AI这种颠覆性技术,最大的诱惑就是想做一个平台级、通杀所有人的产品。快手很克制,没有去硬磕“Sora杀手”,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口——服务好专业创作者的影视制作需求。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在你的行业里,找到一个AI能立刻产生价值的、最窄的需求点,把它做深做透。这远比追逐宏大叙事要靠谱。
第二,AI的真正价值在于“工作流”,而不是“单点工具”。我们看到,现在最高效的创作者,都不是只用一个AI工具。他们会用ChatGPT或Deepseek写剧本,用Midjourney生成关键帧图片,再用可灵或即梦生成视频,最后用AI配音和剪辑。真正的商业机会,在于提供整合的AI自动化工作流定制服务。思考一下,你能否为你的客户,把这些分散的AI能力串联起来,提供一个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才是高价值所在。
第三,“人人都是导演”的时代,竞争的终局是“创意为王”。AI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技术和设备不再是壁垒。未来的竞争,将完全聚焦于你的创意、你的审美、你讲故事的能力。这对拥有好点子但缺乏资源的小团队和个人IP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你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去验证你的商业模式。真正的护城河,将是你独特的创意本身。

